第1468章 大鱼和小虾-《大明:我只想做一个小县令啊》


    第(2/3)页

    童福山没打算直接找亦失哈要人,那样就越权了,这种事别说是他,他先生都不会这么干。

    一封密奏直接呈给朱棣,他的这个‘大师伯’自然会替他办妥。

    密奏写完,童福山又去了一趟后院,不过这次去的不是茅厕,而是后厨。

    从后厨弄了点夜宵后,他袖子里的密奏就消失不见了。

    吃着夜宵,童福山开始研究起了王家。

    这里面不仅有锦衣卫南镇抚司搜集的情报,还有东厂和北镇抚司。

    三方情报交互印证,就能保证情报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不过童福山显然是想多了,这三份情报几乎大同小异,毕竟王家很多产业就在明面上,有心就不难查。

    可即使是放在明面的这些情报,就足足吓了童福山好几跳。

    王家的产业太庞大了!

    钱庄、河运、铁矿开采、煤矿、各种加工厂,甚至粮油、制盐制糖、丝绸麻帛、成衣制作,不一而足。

    可谓是遍布各个行业。

    怪不得陛下在没有证据之前不敢轻易动他们,这要是一个不好,地方非得大乱不可!

    王家虽然在当涂,但不说周边乡镇,仅仅太平府他们家的产业就占了将近一半。

    这是个狠人啊。

    如果仅仅涉及到产业还好说,可王家经过这么多年的经营,怎么可能只满足于商界?

    看看三大密谍机构提供的名单吧,童福山可谓大开眼界。

    自洪武朝至今,一共诞生了进士17人、举人38人、秀才多不胜数,就连新学里面都有他们家的子弟,还不在少数。

    如今王家子弟早已遍布朝堂,从京官到地方府衙、县衙、基层吏员,处处都有他们的人。

    和那些反对新学的传统士族不一样,这个王家适应能力极强。

    眼见朝廷有意在新学官中培养后进,王家一边凑着反对派的热闹,一边悄悄往新学里面塞人。

    经过十多年的沉淀,如今的各个地方都有他们家的子弟,形成一股不容小觑的势力。

    “唉...脑仁疼啊。”

    看着王家的情报,童福山觉得自己脑瓜子嗡嗡的,暗骂朱棣还真瞧得起他,就这么水灵灵的给他丢到这里来。

    将那些在外阜的王家子弟暂时搁在一边,童福山重点把那些在京中和本地做官的王家子弟,他们的名字和官职牢记于心后,将情报一把烧毁。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