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也是大壮唯一能看得明白的一本书。 等到太阳西沉,估摸着许先生该回来了,大壮就会放下书本开始忙碌着晚饭。 每次在他刚做好饭端上餐桌的时候,许先生都会准时回来。 然后两人相对而坐,一起用餐。 一开始大壮都是在厨房吃饭,从不肯跟许先生同桌。 但谁曾想,许先生竟然也端着饭碗跟他一起蹲在厨房门口吃饭。 大壮这才愿意跟许先生同桌,坐在桌子上用餐。 吃饭期间,许先生从不会开口说话。 吃的极为认真,仿佛每一粒米都要被嚼的清清楚楚才咽下。 大壮也慢慢改掉了囫囵吞枣的吃饭习惯,学着许先生的样子细嚼慢咽。 等吃完饭后,大壮收拾好碗筷,会给许先生泡一杯清茶。 也就是这个时候,许先生才会跟他聊上几句。 大多是一些家长里短,但中间会夹杂着一些三百千里提到过的句子和意思。 比如在说起农事,说起百姓秋冬生计的时候,许先生会问他何谓‘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大壮对这些文字的理解往往只有最表面浅显的意思,可听过许先生结合平日所能见之事对其进行剖析,大壮才知道,原来每一句文字,并不只是文字自身所表达的含义。 许先生说,道理落到实处,走进生活,才是道理,否则也只是空谈而已。 大壮若有所悟。 之后每天再去读三百千,或许是思考方式和心境不同,果然别有一番感悟。 内心也再次不由自主的萌发无尽喜悦。 几天后,大壮如往常一样给许先生打扫书房,最后看向案桌,发现上面那本三百千不见了,换成了一本名为《大学》的书籍。 大壮好奇,他帮许知行打扫书房的时候曾看到过这本书。 但却从未翻开过。 大学?什么是大学? 很大的学问吗? 带着这样的好奇大壮翻开了这本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相比于三百千来说,《大学》的深奥程度可就高太多了。 大壮看的是云里雾里,一头雾水。 只有偶尔几句,他依靠之前所学,能勉强猜测含义,但大多数都是一窍不通。 好在大壮读书虽然算不上聪明,但他勤恳。 不理解没关系,总之先记下来,背下来,滚瓜烂熟之后,再慢慢去求解。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