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战斗打响-《文豪1983》


    第(2/3)页

    “这时间不好,我赶着回家照顾孩子。”

    余切不想去蹚浑水。

    当了评委自然就不能参与评选了。而且浪费的时间也颇多,评委要在专门的读书班里面,把评选范围内的看个遍,最终选出那么几本书!

    虽然报销来去路费和餐饮,每日还有额外补贴,但余切早已经不差这些钱。

    余切还说:“我的年纪来当评委,似乎还显得太早。而且我现在志不在此。”

    “你要做什么呢?”

    “拿诺贝尔文学奖。”

    余切这句话听起来不像认真的,像是在沈聪文死后,发出的一句牢骚。

    巴老没有当真:做评委太早,得诺奖太迟?哪有这种道理。

    他已经从报纸上看到了余切去凤凰山为沈聪文送行的新闻。

    “想不到你和沈聪文关系竟然这么好!”巴老叹道,“我三顾茅庐来请你,是否能让你来做评委呢?你的眼光,你的才能……不在评委之中显得我嫉贤妒能!”

    “我确实没有这个打算。”

    不久后,巴老第二次致电:

    “余切,你觉得这个评委会的水平不够高,或是怕浪费时间。”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就很难拒绝了。

    余切正打算挤出时间,不料,两天后就发生一件大事。

    在遥远的斯德哥尔摩,瑞典的“中国通”马悦然发布消息:中国还有位作家走到了诺奖的最后一轮。

    是谁呢?

    理论上全体中国作家都有可能。

    马悦然觉得自己并未透露“机密”,但国际媒体都知道这个人是余切,博彩公司也知道。

    初次进入决赛圈的余切,赔率立刻进入到前五名,这已经是一个可观的排名。

    在他面前要么是略萨这样成名多年的西语文豪,要么就是某些语系数亿人唯一的希望,而这个语系之前甚至没有拿到过诺贝尔文学奖。

    此时,余切已经抵达滇省大本营,正要转车去前线。上面因为这突如其来的消息乱了阵脚,一时竟不知道该不该让余切去前线。

    去,自然是好的,可万一挨了子弹怎么办?恐怕要闹成国际性事件。

    不去,让战士失望,对余切来讲也是人生污点——他打破了自己硬汉的形象。

    《解放军画报》的记者闲云强是余切的随行摄影师,他和他的领导邱枢一同接到了上级的指示:把事情的经过,完完整整的和余切讲一遍!

    既要让余切领会精神,又要使他不生出反感情绪。

    最终是否深入到前线,由余切本人来决定。

    ——

    闲云强、邱枢两人来哨所和余切碰面,一路上都在抱怨。

    闲云强说:“人家都来了前线,却让我们来劝他回家。搞得我新闻做不成,余老师也不体面。”

    邱枢邱连长道:“余老师当年在哥伦比亚杀人特工,是个汉子!他也不一定回家。”

    “不一定?那是诺贝尔奖!中国第一个诺贝尔奖!堪比十个奥运金牌的事情……如果死了,那就全完了。”

    “余老师也不一定能得诺奖吧?我听说诺奖对我们有偏见!有好几个作家都被提名了,然后石沉大海。”

    “因为他们都死了!”闲云强摇头。“诺奖不颁发给死人,哪怕这个人是当时第一大文豪,第一科学家也不行!”

    邱连长顿时明白了为什么“上面要劝退余切”。

    他如果能拿诺奖,对这一时代的人来说太重要了。

    这时候,闲云强又道:“余老师走到了决赛轮,要么现在得,要么未来得。余老师这么年轻,他一定等得到这一天。”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越发觉得这个差事得罪人起来。

    劝退了余切后,上面肯定要保护余老师的荣誉,怪谁呢?

    自然是他们这几个人。

    妈的!

    进了哨所,两人就看见余切在那杆子上做“人旗”——他双手撑在铁杆上,身体和地面几乎平行。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