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一等功-《文豪1983》


    第(2/3)页

    还得是洋酒更醇厚。原定在六月末举办的庆功会,就因为这一场访谈而延期,非要等到余切回蓉城再举办。

    人家德国总理都能虚心请教,你一个庆功会,难道还等不得余同志?

    庆功会延期到了七月四号,余切回蓉城的时间。

    这天,参加过老山前线慰问的众多艺术界人士,纷纷聚集在蓉城军区。众人一齐拍下合照,人手一本《共同警备区》,古玥拉住余切的手道:

    “我不知道你这个能不能拍电影,我希望啊,我能在你电影里扮演我自己。”

    “你说扮演谁?”

    “我自己!”古玥笑道。“因为我也是数次来了老山前线,我是以古玥的身份来的嘛!”

    拍电影恐怕不容易,前几年各大制片厂为了搞钱,拍摄出各类邪典片,搞的现在审核相当严苛。

    现在的情况是尺度比电影尺度大得多。《高山下的花环》当年写出来并没什么阻碍,拍电影就费老鼻子功夫了!

    但古玥想要做古玥他自己,余切哪里会扫兴?

    他承诺道:“如果能走到拍摄那一步,谁也抢不走古玥老师的角色。”

    古玥笑道:“我知道这很难,但你肯答应我,我就很高兴了!”

    下午,蓉城军区为全体同志颁发了集体的一等功,其中总政歌舞团、作协、电视台和宫雪所在的制片厂是分开来算的。

    宫雪所在的沪市制片厂就出了几个人,她竟然也能拿个集体一等功,她当然高兴得不行。

    “余老师,我以为我们是三等功,最多是二等功,没想到居然是最高的!”

    “我也没想到!”古玥说,“在我印象中,这是第一次颁发一等功吧!说实在的,余切劳苦功高,他要得个一等功我还不惊讶……没想到的是我们都得了!”

    为什么?

    余切心中暗道:因为长达十年的轮战,这次真的结束了。

    文艺工作者们没什么信息,还以为是一次普通而漫长的慰问活动。过去三四年,这种慰问活动每年要举办许多次,由于85年之后已没什么大型战事,因此称得上是“镀金”之旅。

    每年,每个季度,文艺界的工作者们都要许下“永保和平”的愿望。

    只是这次是真的。

    这个时候恐怕越南人已经秘密的抵达京城,负荆请罪来了。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为参加88年夏老山前线慰问活动的文艺界工作者授予军区集体一等功!”

    颁奖词正在响起!

    蓉城军区派了个漂亮姑娘,抑扬顿挫道:“当你们踏上老山前线的那一刻,便不再是普通的作家、演员、记者,而是与前线将士并肩作战的战友。”

    众人心领神会,原来这是有次序的。作家是第一等,其次是演员和记者。

    这次一等功,最主要还是沾了余切的光。他在前线最久,还自掏腰包,捐了不少钱。

    至于去越南阵地考察——那更不是一般人敢做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余切是第一个敢于去敌方阵地宣传的人。他不仅去了,还写出了《共同警备区》这种。

    《军报》热情洋溢的赞叹“这是精神原子弹,炸开了横亘在人心中的成见,将敌人的虚假宣传剥得一干二净!”

    余切渐渐沉浸在回忆当中。“你们穿越炮火封锁,深入猫耳洞、前沿阵地,用脚步丈量英雄的热土,用文字记录战士的忠诚。”

    “那些在战壕中写下的诗篇、在烛光下讲述的故事,化作枪膛里的子弹、阵地上的旗帜……”

    多好啊!

    他忍不住叹道。

    他忽然听到隆隆的炮火声,夺目刺眼的闪光在他面前炸开,一条险峻河谷地带在黑暗中沉默着,他感到天地间无比空旷,又觉得可以缩地成寸,他只需一伸手,就能触碰到军旅文学的王冠!

    上辈子余切总和人吹水发帖,如今他也深度参与到这件事情上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