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一条明路!-《文豪1983》


    第(3/3)页

    “所以能发吗?”余切问。

    “你看好这个陆应墨?”张守任琢磨出来味儿了。

    “我看好他。”余切点头承认。

    “那还是发吧,余老师已经说了。”陈东杰主动提到是“余老师的意见”,大家都同意了。

    在过去几年,王硕、王晓波这些人都是余切提拔而来,他们的简直称不上有什么文学性可言,就是现在小有名气了,仍然被传统文学所耻笑。

    他们面对一种类似于后世韩涵、郭小四之类的尴尬境地,属于是流量作家。

    余桦、苏童这些人也是余切提拔来的,他们就能写严肃文学,而且还在往纯文学的方向努力。

    ——不过,有一件事情是对的,但凡是余切推荐过的作家,至少能贡献销量,不是碌碌无功之辈。

    家石铁生对“商业文学、严肃文学、纯文学”之间有个划分标准:“商业文学”就是订货,市场缺乏什么,作者就写什么来卖钱!

    “严肃文学”要触碰到尖锐的、时尚的社会问题,但还不是纯文学。因为政策一变,某些问题得到解决,严肃文学的“严肃性”可能就不复存在了。

    “纯文学”和“严肃文学”很像,关键是有没有触碰到最本质,最永恒的问题,是严肃文学中的严肃文学。

    这是石铁生在《京城文学》上的一次访谈。余切引用他的访谈道:“我还想在石铁生的话上多加一句,那就是这几种文学可以变化的,比如鲁迅,我们曾经没有把他捧到第一人的位置,现在我们再看他的,发现他简直是预言家,神了!但他也是发来赚稿酬的,他当时没觉得自己文章多了不起。”

    众人都明白余切的意思。

    研究这些文学性都是很傻的,一本书在写出来的当时,很难说这本书、这个人具备多大的文学性,只有时间可以评判它。

    因此,《十月》上下都接纳了《潮声》这个。至此,余切算是完成《军文艺》等人的嘱托了,他以个人影响力,为军旅文学的艺术性正了名。

    从此,部队那些写得好的,不仅仅能发行在《军文艺》,也可以到《十月》、《当代》这些更广大的文学舞台上亮相。

    而余切的研究稿《第四次军旅文学浪潮》影响则更快。

    简单来说,此研究为将来的军旅文学指了一条明路:缝合或专精。

    “我们即将和耗资巨大,动员式集体式的军旅文学告别!这就促使作家把这一原本的政治优势转化为艺术审美上的优势;作为非军旅出身的作家,为写出真情实感,我们可以把原本其他题材的人物特性,借鉴到军旅文学当中来……”

    “对于军旅出身的作家,则要写出真实感,依法合理合规的介绍自己的军旅见闻……”

    显然,余切的法子有利于部队出身的作家。他们写“日记”记录生活就行,而非部队的家却要大费周章,要求很多。

    这是有原因的。

    根据余切在前线的观察,那些未经过调查写来的军旅,并没有引发战士们的情感共鸣。反而不如他们自己投稿写的《水兵日记》、《军嫂来信》等等。

    这种就失去了价值,他们大量的取巧投在《军文艺》等杂志上,确实符合杂志的要求,但没什么价值可言。说严重一点,是剥夺了别人的文学机会,浪费读者的时间。

    这份稿件在编辑部内部,就已经引发了轰动,张守任评价“这是一本军旅创作指南”,等到次月上旬,于《十月》杂志刊公布时,顿时引发了文坛热议。

    在体制内的觉得,余切讲的真特么好!我写我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水兵就写水兵,飞行员就写飞行员日记,即便是将来的神舟宇航员杨立伟,他写的短文入选到小学课文中,就这一成就不知道超越了多少黄金一代的作家!

    这是一条具备排他性的坦荡大道。

    余老师知道兄弟们当兵苦,给兄弟们当中有文化水平的指了个高招。

    没有过部队经验的则觉得余切要求太高:缝合,你要怎么来缝合?

    原先我坐在家里面,欢天喜地的就能写出一篇形不似神不似的军旅文——美美拿到稿酬!现在却要我具备艺术性!这太难了!

    八月,作协在京城开会,再次就明年年初举办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进行讨论。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