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夜晚,宴会散去。 管宁,邴原还有王烈三人走在回府的路上。 在三人的身后,还有一名腰间佩剑,斜挂着一柄长弓的侍卫。 侍卫身高八尺有余,气魄雄健。 夜色下,除了两名提着灯笼在前引路的侍从之外,就只有四人。 管宁,邴原还有王烈三人的脸上都带着凝重的表情。 “幼安,如今公孙度已经摆明态度,若是我等再不做出选择,恐怕这辽西也非久居之地了。”邴原看着一旁的管宁说道。 幼安是管宁的字。 管宁没有否认邴原的说法而是继续沉默向前。 反倒是走在三人身后的那名壮汉停顿下了脚步。 听到身后的脚步停下,邴原也站住脚步,然后回过身来看向身后的壮汉。 “子义这是......” 邴原疑惑的看向身后的壮汉。 壮汉随即冲着邴原拱手说道:“承蒙先生对我的照顾,当初我犯下罪行逃难至此,却遇先生收留。” “时至今日,我依旧铭记先生恩情。” “只是......” 说到这里,壮汉低着的头猛然抬起,眼中流露出了一抹异常的光色。 “我觉得诸葛先生说的有道理,国家蒙尘,匹夫有责。” “我没有别的本事,不懂治国之道,但唯有这掌中弓,胯下马可以为国效力。” “先生之恩情,我不敢忘,若有机会一定报答。” 说着壮汉便冲着邴原拱手施礼。 邴原瞪大了眼睛看着壮汉:“子义这是要......” 太史慈抬起头来点了点头说道:“先生,子义要告辞了。” 管宁,邴原还有王烈三人都愣住了。 太史慈要走? 当初太史慈逃至辽东,随后被邴原收留。 这两人几人在辽西出行的安全以及平时的护卫都是太史慈在操持。 要说恩情。 其实早就已经偿还过了。 所以如今太史慈提出要走,邴原自然没有再留下太史慈的理由。 “子义要去往何处?”邴原看着太史慈问道。 太史慈想了想之后说道:“我欲寻诸葛先生,为国效力。” 诸葛珪。 “哎......” 邴原叹了一声气,然后无力的挥了挥手。 “既然子义心意已决,那我自然不好阻拦,只望有朝一日,再能相见。”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