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想到这里,小符氏忍不住悲从中来,抱着柴宗训失声痛苦。 她怜悯自身的遭遇,更怜悯这个视若亲子的幼年皇帝,可怜他才刚刚从一场谋杀中逃过一劫,却依然避不开被人夺走帝位、然后如同猪狗般屠戮的下场。 这到底是造的什么孽哟? 难道真的是如世人所说,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出于周世宗柴荣对佛祖的不敬,甚至于对佛教的剿灭跟打压? 否则柴荣为什么会年纪轻轻便染病去世,他亲自挑选的托孤重臣赵匡胤,又为什么会突然发动兵变,黄袍加身? 小符氏边哭边胡思乱想,却没有留意到被她搂在怀中的柴宗训,此时双眸正闪烁着奇异的光芒。 赵匡胤大军还在柳园口,为什么? 要知道,从汴梁城到陈桥驿,总共也不过六十多里路,也就是说只要赵匡胤愿意,他甚至可以在一天之内便将陈桥驿的十万大军带回汴梁城。 但这短短的六十多里路,他却走了足足三天,至今还在柳园口一带徘徊,他在等什么? 柴宗训几乎一瞬间就想明白了,他在等,等朝廷的反应! 赵匡胤是个讲究人,他和五代十国时期大多数的统兵将领都不同,他出身显赫,高祖赵眺曾是唐朝幽都县令,曾祖赵珽曾任唐朝御史中丞,祖父赵敬历任营、蓟、涿州三地刺史,其父赵弘殷也因救驾后唐庄宗有功,累官升至检校司徒,封天水县开国男。 赵匡胤自小就胸怀大志,他年少时曾四处游历,后来在襄阳一座寺庙遇到一名老和尚,老和尚善于看相,见到他之后就说:“我把我所有的财物都资助给你,你往北去会有奇遇。” 于是赵匡胤往北走,于乾祐元年(公元948年)投身后汉枢密使郭威账下,参与讨伐河中节度使李守贞,屡立战功。 他和周世宗柴荣的友谊,也正是在那时候结下的。 后来周世宗柴荣病危,正在弥留之际,汴梁城中突然出现一个黒木盒,盒中有一张纸条,写着“都检点为天子”,柴荣怀疑这句话说的是当时的殿前督检点张友德密谋反叛,于是他临终前将张友德撤换,把殿前督检点的位置交给了赵匡胤。 柴荣估计做梦都没想到,正是他亲手选的这位托孤重臣,会成为后来后周王朝的掘墓人。 而赵匡胤后来虽然亲手埋葬了后周,但他的手段,却并不令人反感。 因为这可能是历史上唯一一次没有经过血腥和屠杀就成功经历的王朝交替。 赵匡胤并不是那些头脑简单的武夫,他虽然密谋夺取后周的皇权,但他本身的出身和经历,让他在谋夺皇权的时候,也很注意自己的名声。 他想做一个既有权力、又有仁义声名的千古一帝! 因此他对于孱弱的后周朝廷和年幼的周恭帝,并没有采取暴力夺取皇位的手段,而是希望通过环境的压迫,让周恭帝和一众朝臣认识到大势已经不可逆,皇权的交替,已经不可避免! 而正是这一点,让柴宗训在绝望中看到了一丝光亮! 第(3/3)页